多一些政策倾斜,引导大学生“不求稳”


  • 2018
  • 05/03
  • 10:34
  • 就业政策

  • 浏览量

新闻背景:

  1月4日,哈尔滨市举行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培训结业式,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

多一些政策倾斜,引导大学生“不求稳”

[智库|专题]。据了解,这次公开招聘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 

  2012年10月中旬,哈尔滨城管局公布当时报名的结果是: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却引来1万余人报名,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2954人,占41.11%;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生王洋说:“打工的地方都没办法把我落到城市户口,户口的差异带来的是诸如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的不同,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外交学院大四学生糜胥菁走到了人生的岔口:一边,是家人“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的善意提醒,另一边,是自己进外企、私企“闯”一把的梦想

  她再清楚不过了,前者象征着有福利、有保障、相对稳定的体制内生活,后者,则更需要“风里来里去”的打拼。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明白这一点。

  一个数据是,2013年国考计划招录20339人,报名人数却超过150万。其中最热职位的录取比例可谓“万里挑一”。

  事实上,媒体早就指出,年轻人热衷“求稳”绝非正常现象,它传递了社会结构、价值观的生态。有人还援引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分析:西班牙历史上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是许多人向往做官,社会创新的活力不断下降。

  “求稳是人的天性,其实没什么错。政府、事业单位也不全是轻松活儿。”糜胥菁说,但是,她和一些朋友就是喜欢到有活力的企业工作。在现实环境下,她们不得不考虑许多政策因素,比如是否解决五险一金、签哪种性质的合同

  她的一位朋友,曾考上北京一家心仪的企业,但因没法解决户口,最终只好放弃、转战公考,

      因为在一线城市,户籍与未来家庭的住房、医疗、教育息息相关。这些政策因素,让年轻人迈出“不求稳”的一步并不容易。 

  福建毕业生陈锦江体验过这一步的坎坷。2011年毕业后,陈锦江进入一家大企业工作,一年后,他辞职开起文化传媒公司。他试探过自己公司的几位实习生,愿意毕业后留下来的并不多。

  有人曾向陈锦江诉苦,他非常喜欢文化传媒,但周围人的言行似乎有意无意地暗示,在公司做事“不稳定”,不如体制内“有保障”、“风光”。

  陈锦江有点遗憾。在他看来,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应该创造条件让年轻人走不同的路,并且在走的时候,不会有过多的顾虑、受到过多的非议。

  “不是每人都能考上公务员、进大企业。如果社会环境让找了‘不稳定’工作或出身底层的大学生失去信心,是件悲哀的事。”陈锦江坦言。

  事实上,政府并非没有对中小企业采取扶持措施。各省纷纷出台“提供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政策,媒体也一再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但在2012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依旧表示,国有大型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还是难进,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招聘大学生仍然不容易。有人认为,问题的核心之一在于“保障”二字。

  央视财经评论员张鸿也公开指出,与其一味指责大学生“求稳”的就业观念,不如政府能有一些政策的倾斜,引导大学生觉得“不求稳”也是一个好选择。但,这需要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保障的完善。

  具体是什么程度的社会保障?受访大学生普遍表示,至少,要有一个公平的福利环境。

  政协委员回应:

  谈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京军颇有感悟地说,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接班人,如果现在找工作连这些本应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大学生们,也以“求稳”为原则,为了有编制,不管什么职位,几千人去争抢,这对于国家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长期这样就会使国家丧失创新的动力和人才,国家就会危险。同时他也表示,这也是学生不自信表现。当然,现实的社会确实给予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很大的压力,他们非常渺茫,这都能理解。“引导青年正确择业,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多方配合,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他们走出去,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南开大学对此还专门出台了《公能素质教育纲要》和一系列大学生扶持计划,“青年人不应该求稳,请你们一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趁着年轻大胆的去闯闯吧。”许京军向笔者强调说。


CONTENT END

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创建于2005年,是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个本科高等旅游教学科研单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高尔夫)专业。拥有科研机构:翟明国院士工作站、海南旅游消费研究院、海南省度假酒店与住宿业研究基地、海南省旅游新业态研究中心、休闲度假研究中心,以及省级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方向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单位。学院以应用型特色人才为导向,学院以国际化办学理念,深度协同的“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和“订单式”人才培养为特色。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要,以“大旅游、大文化、大休闲”为核心,瞄准数字化、以旅游新业态产业链布局为发展导向,积极培育社会发展需求集中的优势旅游人才并日益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

0898-8838 6772

电话

0898-8838 6773

传真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Sany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Taoyuan

  • 微信公众号—旅业学院通讯社

  • 微信公众号—走在最前面

  • 抖音号:USY_旅酒视角

  •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