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深植于这片热土的古老文化遗产与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近日,我院一项名为《自贸港背景下海南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与旅游活化的创新研究》的海南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富有深度的解答思路。该项目由王婕霏老师主持,旨在系统性地破解海南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的困境,探寻一条兼具文化传承与市场活力的创新路径。
海南,作为镶嵌在南海上的璀璨明珠,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截至2024年,这片土地上共存有3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103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以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椰雕、木雕等为代表的手工技艺,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活化石”。然而,这些珍贵的技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承人日渐老去,而传承方式依旧单一,失传的风险迫在眉睫。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海南椰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婕霏老师及其团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该项目深刻地认识到,对非遗的保护绝非简单的封存,而应是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活化”。研究的意义不止于学术层面,更在于其对现实的关照。首先,该项目致力于拓展中国非遗研究的新视角,通过对海南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的系统性研究,弥补当前学界在技艺发展规律探讨上的不足。其次,研究将深入探寻海南省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保护与活化的内在规律和可行路径,为解决传承谱系不明、技艺发展规律不清等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最终,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弘扬“工匠精神”,该研究期望能切实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
为确保研究的深度与系统性,项目团队采取了科学严谨的多维研究方法。研究聚焦于国家级手工艺类非遗项目,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既有对海南非遗保护开发整体情况的概述,也深入到传承人、传承技艺、传承项目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在研究方法上,项目将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方面系统梳理馆藏档案、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另一方面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访谈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以及静态与动态分析,力求全面、客观地揭示海南传统技艺传承的规律、困境与未来机遇。
目前,项目已完成第一阶段的理论基础研究与数据资料整理工作,正式迈入为期一年的第二研究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研究团队利用暑假的时间深入海南各地,与时间赛跑,与那些掌握着古老智慧的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随着研究的深入,团队组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厘清技艺传承的内在规律和逻辑,比如传承的方式、周期和场所。这也正是该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尝试将“传承人”、“手工技艺”和“项目产品”这三大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系统研究,从产业的角度,去大胆而科学地发掘它们在旅游市场中的商业价值与潜力,而这是以往研究较少触及的。
此外,王婕霏老师认为本次的科研项目为其未来的教学工作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过去,在课堂上讲授文化遗产保护,很多时候依赖的是理论和二手案例,但现在,可以将这些来自田野的一手资料、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这些关于传承困境与活化路径的深入思考,直接带入课堂。学生们将不再只是学习抽象的概念,他们可以听到一位黎族阿婆讲述织锦图案背后的传说,可以看到一个椰雕艺人如何将市场需求融入传统创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团队组由衷的希望该项科研成果能够走出书斋,为海南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参考,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有深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旅游的收益反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从而让海南的手工技艺真正地“活”在当下、走向未来,成为海南自贸港一张闪亮的国际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