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积累,省一流本科课程《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组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始终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为宗旨,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平台。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组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精心构建了课程知识地图,为学生铺设了一条清晰、系统的学习路径。知识地图涵盖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基础理论,并延伸至行业前沿动态,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精髓,课程组精心制作了一系列立体化教学资源。其中,案例库汇聚了众多经典与前沿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案例。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而行业企业实践视频则是课程组课程建设的重要成果。这些视频记录了教师在旅游企业在目的地营销、游客体验管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实景教学。闫静、王婕霏、巩慧琴、李如跃、卢新新等老师通过“三亚学院校园研学旅游目的地社会实践”“三亚大小洞天旅游目的地营销实践”“三亚千古情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实践”“三亚大茅远洋生态村乡村旅游实践”等项目,将理论知识带入到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真实场景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产教融合是《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的一大特色。课程组积极与旅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课程、设计实践项目。企业专家不仅参与课程内容的制定,还亲自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行业最新的动态和实战经验。同时,课程组也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实际操作。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实际,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社会实践则是《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提升学生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课程组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社会实践项目,如学生研学资源调研实践、学生游客管理调研实践以及学生乡村旅游调研实践等。在这些项目中,学生们深入到天涯海角、西岛景区、大茅村、红花村和中廖村等地,进行了详尽的调研。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认识和责任感。
在转化成果方面,《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学生作品集展示了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的优秀成果,策划方案则体现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同时,课程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论文写作,通过深入研究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通过产教融合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未来,课程组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课程组也将积极关注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方向,为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