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中的精神密码

发布者:赵晓乐发布时间:2025-10-28浏览次数:12


当嘉兴南湖的红船在烟雨朦胧中启航,当井冈山的星火在漫漫长夜里闪烁,当天安门城楼上的宣告响彻云霄,一部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不仅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史诗,更是无数共产党人用信仰与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回望1921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内忧外患的阴霾笼罩大地。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冲破重重阻碍汇聚上海、辗转南湖,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一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如同种子般深埋土壤。他们中,有放弃优渥生活的知识分子,有脱下长衫投身革命的青年学子,有挣脱压迫的工人农民——正是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让中国革命有了全新的领导力量,让沉沦的民族看到了曙光。

如果说觉醒年代的共产党人用“理想之光”照亮了前行之路,那么建设时期的奋斗者们则用“实干之力”夯实了发展之基。从“两弹一星”的惊天巨响到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从“红旗渠”的悬崖长廊到“塞罕坝”的林海奇迹,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扎根基层、攻坚克难。“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泥浆堵住井喷;“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在兰考的风沙中种下希望的泡桐。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为新中国搭建起工业化的骨架。

步入新时代,党史的篇章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脱贫攻坚战场上,数百万党员干部深入贫困山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百色扎根基层,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抗疫斗争中,无数党员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在武汉方舱医院、在社区防控一线,用“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誓言,筑起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长城。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深潜,从“中国速度”到“中国智造”,共产党人始终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带领中国人民在复兴之路上稳步前行。

百年党史,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答案就藏在“为了人民”的赤子情怀里,藏在“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里,藏在“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里。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百年征程,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唯有从党史中汲取力量,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