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教授解读旅游市场激烈竞争背后的“密码”与逻辑

发布者:赵晓乐发布时间:2025-11-13浏览次数:11

2025117日,张海峰教授在白鹭苑实训大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旅游竞争力: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讲座,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学生、部分MTA研究生分享了他对于旅游竞争力理论与方法的深刻见解,对于我院师生在区域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海峰教授讲座现场

张教授从国内外旅游行业的重大旅游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的新闻热点事件开始,启发同学们思考旅游竞争力的三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旅游竞争力?如何客观评价旅游竞争力?背后的逻辑和理论支撑是什么?接着,张教授指出,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同时,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地缘冲突易发多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的国际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我国旅游竞争力,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业行稳致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关键。受国际政治经济背景的深刻影响,在当前全球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市场格局加速重塑、旅游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加速迭代,旅游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日益增强,文旅、体旅、农旅等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价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张教授强调,尽管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在旅游服务质量、品牌国际影响力、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因此,深入理解旅游竞争力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及评价方法,对于深入理解旅游竞争力的内涵与实质,制定精准的产业政策,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后,张教授系统梳理了“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及其复杂的构成要素。他指出,旅游竞争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不仅包括显性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更涵盖了隐性的管理效率、创新能力和目的地形象。

紧接着,张教授重点介绍了多种经典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他详细讲解了“波特钻石模型”在旅游产业集群分析中的应用,并对比分析了多种国外旅游竞争力模型(如世界经济论坛的TTCI模型)与国内旅游竞争力模型的异同点、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他强调,模型和理论是研究的“利器”,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是开展实证研究的第一步。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张教授并未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向在场各位同学抛出了三个引人深思的思考问题,引导大家进行批判性思考:国家竞争力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那么旅游竞争力的本质是什么?各种旅游评价报告(如竞争力排名)对旅游目的地会产生何种正面或负面影响?对旅游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在评价旅游竞争力时,如何设计指标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其客观性和公平性?

最后,张教授总结道,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指标排名,更应深入探讨竞争力背后的形成机制和提升路径。他指出,当前旅游研究需要将理论模型与中国本土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同时要对评价报告背后的“话语权”问题保持警惕。他鼓励师生们要敢于质疑、勤于思考,不仅要“会用模型”,更要“善用模型”,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智力支持。

通过这次讲座,学子对旅游竞争力理论与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信心和动力。张教授最后勉励大家,要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旅游研究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