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来自一位媒体人的声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19浏览次数:0

       各行各业总会面临一些与其相关专业上的问题,对于我们媒体人也不例外。为了解决现面临的问题,我院通讯社特别邀请了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苏伟民老师在南区行政楼2楼大会议室对社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在培训会结束后,记者专门采访了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苏伟民老师。
       苏伟民老师朴素的着装和娓娓道来的讲话风格给小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培训会后,旅业通讯社干事对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苏伟民记者做了采访


       “你们现在新闻稿风格、形式、语言太‘硬’,新闻稿要‘软’,要生动、结构要新颖,这样读者才会有看下去的兴趣。在文章风格上的新颖是结构,在语言上的‘软’是对文字功底的考验。”苏老师用简短的话语指出了文稿方面的问题和方法论。苏老师还时不时地用强调的手势动作和眼神的交流问记者有没有听明白。
       “先去模仿,再去适当发挥,这样积少成多后,总会有好的作品。”这句话话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文稿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题目不够新颖。苏老师提到他自己也在经常学习题目的命名。学习的过程首先是要先去模仿,他经常会看一些三亚日报、海南日报、记者站等等之类的文章。他会留意他们文章题目的命名。从中也学到了许多东西。他还建议社员平时也可以多写写随笔之类的东西,这样有助于在语言上做到‘软’。

 

苏伟民记者耐心地给出对通讯社今后发展的建议


       他还用自己参加政府工作会议的真实例子着重强调了在写稿方面的技巧——确定明确的主题。“比如这次培训会的新闻稿,你要有个主题,它是一个方向,再往里面填内容就简单了,就像写作文一样。会议一般都是一个主题。对于学校来说,有什么事儿它会有一个主题。讲什么?为什么讲?怎么讲的?有什么特色?都是可以写进去的。当然,这几个问题的顺序是可以变换着来的,这也就是我所讲的结构的新颖。”苏老师这一席话给刚刚上岗的记者在具体写作中给予了新鲜的营养液。

 

苏伟民记者谈在记者生涯中的感悟


       在人物专访的技巧方面,苏老师强调了首要的是礼貌问题。他还表示人物专访归根到底是一个访谈,访谈是相互交流的。是采访人和被访人的谈话。不能光是被访人说个不停,采访人是现场的导演。听到这里,记者也及时变换了采访的形式。此外,苏老师还针对文稿的语言问题,表述了自己的看法。针对相应的问题制定了合理的解决方法。

 

苏伟民记者为旅业通讯社干事们传授经验


       最后,苏老师用其生动形象的例子、简单流利的语言和据有针对性的见解给社员讲解了传媒方面的相关知识,相信通讯社成员会通过此次培训收获到良药秘方。


文字:曾良航   文编:苗德辉      图片:李贝贝     图编:解德籴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