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奡册,大连理工大学,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管理;
路申童,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管理统计和数据分析;
卢湖川,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视觉显著性检测,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
【摘要】创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是开展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创业基础与实务”是大连理工大学开设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之一,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该课程为样本进行了学习效果分析,共计534名学生参与了实验并填写调查问卷。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显著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提升幅度与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基本上呈正相关,课程效果良好。但同时课程仍需进一步改进以提升学生的创业水平,加强过程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增设及丰富实践课程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混合教学
【文本引用】陈奡册,路申童,卢湖川.混合教学模式下创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以《创业基础与实务》课程为样本[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2):61-70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及热点。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及相关部门的引领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组建及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2]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带来新的问题:未来,创新创业教育若要持续深入发展,则依赖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准确评价,但目前的研究中存在视角交叉和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差异较大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还未能得到全面而深刻的认识。[3]创业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形式及重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想要得到提高,必须对课程进行持续的评估和系统化的改进。[4]因此,对创业课程效果的评价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发现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指明方向。
教育评价对于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都至关重要。[5]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较为重视学生学业评价,而针对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却尚未得到重视。[6]以创业课程为例,丰富且全面的考核方式可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课程是否确实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即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尚未有系统科学的评价方式。目前,国外高校针对创业课程已建立较为完整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包括选取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法、考察评价有效性等。[7]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虽发展迅速,但起步较晚,尚未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相关的研究也比较有限。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也迈入新的阶段,针对创业课程学习效果的研究既可以检验高校的创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有效,也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本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开设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之一——“创业基础与实务”为研究对象,针对创业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不同的创业背景、学习投入程度以及创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课程介绍
“创业基础与实务”课程是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通识类必修课,课程内容以创业基础知识和方法为主,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激发创业意识,通过组建团队,运用创新思维,采用创新工具完成价值的创造、传递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课程共有十个单元,一方面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创业教育有一个全景的认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开展各类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从而达到丰富创业基础知识、拓展创业思维、提升创业技能的目的。
课程共32学时,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在11周的教学周期中,学生需在线上平台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需要参加4次线下教学活动,包括重点知识巩固和突破、小班讨论和课程答疑等。课程配有指定教材,教材每章均配有实践应用案例、课后思考题和课后测验,便于检验和巩固线上知识的学习。同时每一章节配有自我测评问卷,便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程在每年的春、秋两个学期向全校学生开放,自2017年9月以来共开课10次。课程的考核成绩由线上课程学习(20%)、在线测试(10%)、课后讨论(10%)、期末大作业(20%)和期末考试(40%)五个部分组成。目前全校共有4733位学生完成了课程的学习,其中春季学期2571人,秋季学期2162人。
(二)指标选取
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创业教育效果可分为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相应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也分为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8]长期指标适用于评价那些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的效果,例如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数、学生毕业后的创业行为以及学生的创业率等。短期指标则主要衡量实施创业教育后短期内对学生的影响,适用于评价创业教育项目实施后短期内体现出的效果。创业课程符合短期创业教育项目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将采用短期指标对创业课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同时,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创新,只有发展以提升企业家精神为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维持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
因此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出发,选取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创业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结合问卷法和准实验法,分别考察创业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对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
实验1用于研究参与创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投入之下,其创业相关变量结果的差异。其中,选取的学生学习投入的自变量是:任务完成数、视频观看时长、课后讨论参与数、章节学习次数以及学习天数;选取的创业相关变量的因变量是:企业家精神变量、创业意识变量以及创业能力变量三个变量。
针对收集到的各自变量的数据,采用等差分级的方式进行了处理,将任务完成数分为0-14个、14-28个、28-42个、42-56个、56个及以上共五档;将视频观看时间分为非常短(0-125分钟)、比较短(125-250分钟)、一般(250-375分钟)、比较长(375-500分钟)、非常长(500分钟及以上)共五档;将课后讨论参与数分为非常不积极(0-3次)、比较不积极(3-6次)、一般(6-9次)、比较积极(9-12次)、非常积极(12次及以上)共五档;将章节学习次数分为非常少(0-50次)、比较少(50-100次)、一般(100-150次)、比较多(150-200次)、非常多(200次及以上)共五档;将学习天数分为非常短(0-9天)、比较短(9-18天)、一般(18-27天)、比较长(27-36天)、非常长(36天及以上)共五档。通过分析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投入下,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等变量值的差异,考察各学习指标与各创业相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同时,根据调查问卷中获得的学生信息,如是否有过创业经历、父母或亲人中是否有人正在创业或有创业经历、是否有未来创业的想法等,考察不同创业背景对创业相关变量的影响的差异。
实验2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学生的创业相关变量结果作对比,考察创业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将所有选择创业课程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安排创业课程(实验组),另一组不安排(对照组)。之所以按照以上标准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是为避免在创业课程对学生创业相关因素的影响评价研究中因“自我选择效应”干扰而导致的研究结果偏差。[8]选择创业课程的学生可能本身对创业已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具体可体现在对创业的兴趣、对创业知识的掌握、对创业活动的热情高于平均水平等。这时,若将没有选择创业课程的学生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对结果的影响很可能缘于个体偏好,难以说明研究结果的变化是受创业课程的影响。
(四)样本选择
样本1:共有149名学生选修“创业基础与实务”课程,其中有145名学生参加实验1并完成相关变量的测量。其中男生107名,女生36名,2名学生未填写性别;10名同学有创业经历,135名同学没有创业经历。
样本2:534名学生参加了课程实验2,其中256名学生参与并完成了课程的全部学习内容(实验组),278名学生完成了选课但没有开始课程内容(对照组)。以上534名学生均完成了相关变量的测量。实验组中男生198名(77.3%),女生58名(22.7%),23名学生有创业背景;对照组中男生225名(80.6%),女生54名(19.4%),18名学生有创业背景。经对比,两组学生在个体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五)数据收集
实验1的自变量相关数据来自大工金课平台的学生管理板块,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为2022年春季学期3月-5月,采集工作于2022年5月30日完成。因变量相关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采集,问卷于2022年5月25日完成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45份。
实验2的相关数据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采集,其中对照组的问卷于2022年3月20日完成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78份;实验组的问卷于2022年5月25日完成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56份。
(六)量表选择
1. 企业家精神量表
采用彭国红(2011)编制的关于企业家精神量表作为本研究中企业家精神变量的测量工具。[10]量表共包含9道题,共分为三个因子: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冒险精神。经检验,企业家精神量表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4.63%,各个项目均符合在相应的因子上。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和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8,0.749,0.726。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基本不符合;3表示不确定;4表示基本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2. 创业意识量表
采用林叶(2014)编制的大学生创业意识量表作为本研究中创业意识变量的测量工具。[11]量表共包含20道题,共分为三个因子:创业行为态度、创业主观规范、创业知觉行为控制。经检验,创业意识量表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4.17%,各个项目均负荷在相应的因子上。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和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01,0.735,0.698。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
3. 创业能力量表
采用杨道建(2014)编制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测评量表作为本研究中创业能力变量的测量工具。[12]量表共包含21道题,分为六个因子: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经检验,创业能力量表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5.66%,各个项目均负荷在相应的因子上。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和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8,0.809,0.808,0.702,0.768,0.723。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统计结果
样本1中,学生的章节学习次数、课后讨论参与次数以及视频观看时长等数据概况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任务完成数一项在“56个及以上”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占49.7%,近半数的学生都能够完成课程设置的所有任务点;视频观看时长一项在“比较长(375-500分钟)”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占31.0%,基本符合课程视频的总时长;课后讨论参与数在“比较积极(9-12次)”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占56.6%,表明超过半数学生都能够全部参与发布的10次课后讨论;章节学习次数一项在“比较少(50-100次)”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占60.0%,全部课程共有56个章节,大部分学生均能按要求学习所有章节,且有少部分学生多次重复学习课程章节;学习天数一项在“一般(18-27天)”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占35.9%,符合课程开设天数。
表1 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统计结果(n=145)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综上所述,大部分学生均能按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课程进行状况良好。
(二)学生创业相关变量统计结果
针对样本1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的创业相关变量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创业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145)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通过表2可以看出,样本1中的学生在进行了创业课程的学习之后,其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三个创业相关变量得分均较高,可初步判断创业课程起到了一定效果。
(三)实验1相关分析
1.学生学习投入相关变量对创业相关变量的影响
根据样本1中采集到的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检验学生学习投入相关变量(任务完成数、视频观看时长、课后讨论参与次数、章节学习次数、学习天数)与其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体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学生任务完成数越高,其创业意识(F=11.08,p<0.001)、创业能力(F=8.45,p<0.001)得分越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对企业家精神(F=0.73,p>0.05)的影响不显著。
学生视频观看时间越长,其创业意识(F=64.15,p<0.001)、创业能力(F=37.31,p<0.001)得分越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对企业家精神(F=1.42,p>0.05)的影响不显著。
学生讨论数对创业意识(F=3.26,p<0.05)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但并未呈现正相关性;对企业家精神(F=1.21,p>0.05)、创业能力(F=2.33,p>0.05)的影响均不显著。
学生章节学习次数对创业意识(F=21.85,p<0.001)、创业能力(F=11.03,p<0.001)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但并未呈现出正相关性;对企业家精神(F=0.61,p>0.05)的影响不显著。
学生学习天数对创业意识(F=11.62 ,p<0.001)、创业能力(F=6.81,p<0.001)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但并未呈现出正相关性;对企业家精神(F=0.56,p>0.05)的影响不显著。
表3 不同学习投入变量对创业相关变量的影响(n=145)
备注:*.平均值差异在0.05层级显著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整体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投入越大,其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相关变量的得分就越高;学习投入程度不同的学生,其企业家精神的得分虽无显著差异,但大体上还是呈现上升趋势。
2. 不同创业背景对创业相关变量的影响
根据样本1中采集到的相关数据,我们依照不同创业背景(是否有过创业经历、是否参加过创业竞赛、是否参加过创业实践性活动、是否有未来创业的想法、父母或亲人中是否有创业经历)将学生分为两类,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不同创业背景对创业相关变量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创业背景对创业相关变量的影响(n=145)
备注:*.平均值差异在0.05层级显著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从表4可知:有过创业经历的学生,其企业家精神(F=1.39,p<0.01)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创业经历的学生;但两组学生的创业意识(F=6.23,p>0.05)、创业能力(F=3.32,p>0.05)没有显著差异。
家人中有过创业经历的学生,其企业家精神(F=0.001,p>0.05)、创业意识(F=0.19,p>0.05)、创业能力(F=1.38,p>0.05)与家人没有创业经历的学生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
参加过创业竞赛的学生,其企业家精神(F=1.17,p<0.01)、创业能力(F=0.40,p<0.05)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参加过创业竞赛的学生;但两组学生的创业意识(F=0.09,p>0.05)没有显著差异。
参加过创业实践类活动(如创业讲座、大创项目等)的学生,其企业家精神(F=1.55,p<0.05)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参加过创业实践类活动的学生;但两组学生的创业意识(F=0.88,p>0.05)、创业能力(F=0.93,p>0.05)没有显著差异。
将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其企业家精神(F=1.97,p<0.001)、创业意识(F=0.52,p<0.05)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但两组学生的创业能力(F=0.02,p>0.05)没有显著差异。
整体来看,不同创业背景的学生,其企业家精神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有创业相关背景的同学企业家精神得分显著高于没有相关背景和经历的学生;其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是比没有创业相关背景的同学的得分要更高。
(四)实验2相关分析
根据样本2中采集到的相关数据,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创业相关变量上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检验已完成创业课程学习的学生与有意愿进行但尚未进行创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在创业相关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考察设立创业课程的有效性。具体的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进行/未进行课程学习的对照实验结果(n=534)
备注:*.平均值差异在0.05层级显著
数据来源:本研究整理
从表5可知:
在企业家精神(F=0.02,p>0.05)方面,未学习组与学习组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大体上仍是学习组得分较高;而在创业意识(F=0.05,p<0.001)和创业能力(F=6.44,p<0.001)方面,学习组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未学习组。整体来看,课程确实对学生创业相关变量产生了正向影响,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学习投入程度对创业相关变量的影响
任务完成数、视频观看时长、课后讨论参与数、章节学习次数以及学习天数等因素均对企业家精神无显著影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家精神这一品质受先天性因素及环境的长期影响较大,仅通过短期的创业课程培训可能无法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讨论数对创业能力无显著影响,且对创业意识虽有显著影响,但并未呈现出正相关性,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并未认真对待课后讨论这一教学任务模块,部分学生会复制先参与讨论学生的答案回复讨论内容,仅作为课程任务,未能真正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导致其并未发挥出相应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章节学习次数、学习天数虽对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均有显著影响,但并未呈现出很好的正相关性,最大值并未落在最高一档学习投入的区间内。同时,章节学习次数、学习天数较高的学生中,有部分个体视频观看时长、任务完成数等学习投入却十分低,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学生并未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课程学习过程经常被打断,虽增长了学习次数与天数,却未真正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的不同创业背景对创业相关变量的影响
有过创业经历,参加过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类活动,以及将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其企业家精神的得分均显著较高,可判断企业家精神这一品质受创业背景的影响较大,进一步辅证了该品质需要长期培养的观点。
参加过创业竞赛的学生,其创业能力要显著高于未参加过创业竞赛的学生,而其他诸如是否参加过创业实践性活动,是否有创业想法等创业背景所区分的学生,其创业能力均没有显著差异。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相对其他实践活动,创业竞赛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更强,学生能够在竞赛过程中显著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
(三)基于研究的建议
1.加强教学管理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完成数、视频观看时长等能够显著影响学生创业相关变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对相关学习任务的督促与检查,也可提高其在课程分数中的占比,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2.优化课后讨论模块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课后讨论数对学生创业相关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目前的课后讨论模块并未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应对课程讨论模块进行持续的优化,创新讨论方式及讨论内容,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避免流于形式。同时也可增设一些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3.增设任务性及实践性强的创业活动
分析结果显示创业竞赛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在课程中也可相应增设任务性强、实践性强的创业实践模块,优化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4.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这一品质并不能单纯通过创业课程在短期内进行提高,受先天性因素及环境的长期影响较大。因此,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育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树立创新创业典型。通过打造健康向上的创新创业生态,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