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第24期——红色人物篇·张德胜

发布者:赵晓乐发布时间:2025-05-24浏览次数:10


1948年冬,秦岭余脉的寒风卷着硝烟掠过永丰城墙。25岁的张德胜将发烫的枪管贴在脸颊取暖,掌心黏腻的血迹把木质枪托染成暗红色。这是西北野战军对胡宗南部的最后总攻,城墙上十二道铁丝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共产党员跟我上!"爆破组全员倒下时,身为突击队长的张德胜扯开冻硬的棉衣,把八枚手榴弹捆在胸前。贴着城墙根匍匐前进的三十米,子弹在青砖上迸溅的火花烧焦了他的鬓角。当第二道城门在震天巨响中坍塌时,他右腿突然失去知觉——飞溅的弹片穿透膝盖,却在肾上腺素作用下继续冲锋了百余米。

"张德胜!你还要不要命了?"卫生员在战地医院剪开他结冰的裤管时惊叫。嵌在骨头里的弹片与血肉冻成暗红的冰碴,这个挂着"人民功臣"勋章的年轻人却咧嘴笑道:"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赚了三十年。"

大别山深处的足迹

1955年转业分配表摊在面前时,张德胜毫不犹豫地划去了省城选项。他带着复员军人证书和一口樟木箱,走进大别山腹地的来凤县。当民政科长看到箱底那包用油布裹着的特等功证书时,他轻轻按住对方的手:"这些就留给历史吧。"

在百丈崖修水渠的工地上,人们总看见跛脚的张局长第一个抡起铁锤。他右腿的旧伤每逢阴雨就渗出黄水,却坚持用竹竿探路走遍全县37个村寨。1962年特大暴雨冲毁引水渡槽那夜,他挂着木杖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指挥抢险,被山洪卷出半里多地仍紧攥着施工图纸。

"您这是图啥啊?"新来的大学生看着老局长补丁摞补丁的中山装。张德胜摩挲着搪瓷缸上"献给最可爱的人"的字样,窗外的万家灯火在他眼中映出璀璨星河:"图乡亲们夜里挑水不用走十里山路,图娃子们能在电灯下念书。"

永不褪色的勋章

2019年病榻前,95岁的老人颤抖着捧出珍藏一生的立功证书。前来采访的记者震惊地发现,这位在扶贫办退休的残疾老人,竟是消失多年的特等功臣。面对镜头,他执意摘下氧气面罩:"我的战友们永远留在了24岁,我能替他们看看新时代,值了..."

去年清明,来凤县烈士陵园新立起一座"红色宣讲团"的铜像。张德胜的孙女擦拭着铜像上的露珠,向红领巾们讲述爷爷临终前的情景:插着胃管的老人突然清醒,将勋章挨个别在少先队员胸前,枯瘦的手指在"为人民服务"的袖章上反复摩挲,直到朝阳染红窗棂。


如今,永丰城墙弹痕犹在,百丈崖渡槽清水长流。那只装着功勋的樟木箱静静躺在县史馆,玻璃展柜上的光影流转,仿佛在诉说:真正的丰碑从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跳动在亿万心脏里的信仰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