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掌握防灾减灾知识至关重要。地震,作为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随时可能打破生活的平静。学会在地震发生时如何正确避震与自救,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多一份知识储备,就多一份生命保障。
一、防震减灾知识储备
地震原理与预警:地震成因:地球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应力积累与释放,需了解地震波传播规律(纵波快、横波破坏性强)。预警信号:关注学校及社区的地震预警系统,掌握手机地震预警功能开启方法(如部分城市“地震预警”APP)。
避险原则:室内避险:遵循“伏地、遮挡、手抓牢”原则,优先选择课桌下、承重墙角等三角空间,远离玻璃、吊灯等悬挂物。室外避险:迅速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向开阔地带转移,避免在狭窄巷道停留。特殊场景:食堂:躲至餐桌下,工作人员立即关闭燃气、电源。实验室:关闭实验设备电源,避免化学品泄漏风险。图书馆:避开书架密集区,躲至承重柱旁。
二、应急技能与物资准备
应急包配置:必备物品:高热量食品(压缩饼干)、饮用水(每人每日3升)、应急照明(手电筒、充电宝)、急救包(含止血带、消毒用品)、哨子、手电筒、备用衣物及鞋。定期检查:每学期更新过期药品、补充电池,确保物资可用性。
技能训练:参与学校组织的防震演练,熟悉逃生路线与集合点。学习心肺复苏(CPR)、止血包扎等基础急救技能。
三、震时行动指南
教室/实验室场景:立即蹲下,用书包或书本护住头部,躲在课桌旁或实验台下。震动停止后,听从指挥,按预定路线有序撤离,避免拥挤踩踏。
宿舍场景:夜间地震:迅速下床,穿鞋护头,靠近门的同学开门并扶住门框,其他同学躲至桌下或床边。震后撤离:关闭电源、燃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安全通道撤离至操场等开阔地。
3.特殊场景应对:实验室:立即关闭实验设备电源、气源,避免次生灾害。高层建筑:切勿跳楼或乘坐电梯,利用湿毛巾防烟,在楼梯间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