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元宇宙、AIGC、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加速迭代,会展行业正经历从传统线下模式向 “数字 + 绿色 + 融合” 新形态的深刻变革,这既为会展产业注入新活力,也对高等教育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时代挑战。如何紧跟技术浪潮与行业发展步伐,优化专业发展路径、培养适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会展专业教育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为此,8 月 21 日上午,旅酒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组织全体专业教师,基于前期对国内外会展产业趋势、海南自贸港会展需求及技术应用场景的调研分析,围绕 “外部环境变革下会展专业的响应与发展” 展开线上专题研讨,为专业建设谋新策、探新路。

与会教师线上合影
在 “专业对应行业的新变化和新就业场景” 议题研讨中,朱俭老师结合国内外会展产业实践与三亚本地案例,从四个维度系统梳理行业变革趋势:一是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元宇宙会展、VR 沉浸式展厅等新型形态成为主流,数据驱动决策逐渐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绿色会展进入强制化发展阶段,ESG 标准成为项目准入关键门槛,海南自贸港正积极探索 “会展碳中和” 实践路径;三是 “会展 +” 融合模式持续扩张,“会展 + 电竞 + 旅游” 等创新形态有效带动产业联动发展;四是新兴就业场景不断涌现,催生出数字会展工程师、碳中和会展顾问等新职业岗位。雷春教授在总结时强调,当前会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 “单一技能型” 转向 “多元化综合素养型”,懂会展策划、掌数字技术、察客户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行业争抢的核心资源。其中,数字化趋势不可逆、绿色化发展受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就业场景多元化对人才培养的 “广度” 与 “深度” 提出更高要求,这三大趋势需在专业建设中重点关注并落实。
针对 “课程体系如何响应新就业场景变化” 这一议题,卢新新老师提出 “技术嵌入 + 跨学科融合 + 实战导向” 的课程重构思路:一方面强化数字技术培养,在会展相关课程中嵌入 AIGC 训练模块;另一方面深化跨学科整合,推动技术与人文融合,在课程体系中引入技术伦理模块;同时革新实战教学模式,引入三亚本地会展案例,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实际项目工作。管莹老师进一步补充建议,需强化沉浸式体验教学,并与景区合作开发 “会展 + 景区” 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围绕 “课程体系调整技术路线”,李明屿老师提出 “分模块梳理、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的实施思路:对《会展概论》等传统课程进行技术化嵌入,融入新媒体营销、智能客服等前沿内容;针对绿色会展发展需求,专门设置专项课程,通过政策解读与企业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绿色会展核心知识。雷春教授补充指出,课程体系调整需兼顾 “前瞻性” 与 “基础性”,建议为大一新生开设 1 学分的《会展行业前沿实践课》,通过企业参访、专家讲座、技术体验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认知;后续年级则逐步深化技术课程,形成 “认知 - 技能 - 实战” 的递进式培养链条。
在 “专业技术壁垒突破” 研讨环节,马佳老师指出,数据应用需从传统 “统计复盘” 转向 “预测决策”,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真实数据案例训练,提升学生数据应用能力;程文博老师强调,场景化设计需实现 “主题共情”,需进一步强化学生设计思维与实操能力培养;针对新兴技术落地应用,需建立 “技术原理 + 行业洞察” 双认知体系,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推动技术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雷春教授进一步总结,会展专业对技术的理解不能停留在 “会用工具” 的浅层阶段,需穿透技术表象,找到与行业需求的精准结合点。未来专业建设要围绕 “技术应用能力 + 行业洞察能力” 双核心,将专业活动室打造为技术实践 “试验田”,配备基础设备并邀请企业导师现场指导,让学生在 “试错 - 优化” 的过程中,将技术能力转化为职场竞争力,成长为适配 AI 时代的高素质会展人才。
此次专业研讨会达成高度共识。未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经典理论与产业前沿、AI 技术的融合,增设 “AI + 会展” 等课程模块;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将 “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升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指导学生参与专业竞赛。同时,还将搭建教师学习交流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海南自贸港会展旅游产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切实落实学校 “立德树人、服务地方” 的战略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