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旅游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团队以线上形式召开专题讨论会,围绕旅游学学科定位、独特性、理论体系构建及实践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周旗教授、王婕菲副教授、张海峰教授等多位学者参与交流,为旅游学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碰撞思想火花。
学科定位:从"交叉拼盘"到"独立体系"的探索
会议伊始,周旗教授抛出核心议题:旅游学是否能成为独立学科?他指出,当前旅游学在学科建设中面临"身份困境"——虽在本科教育中被视为一级学科,但在学位体系中仍从属其他学科,导致资源获取能力受限。
"学科的独特性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视角。"周旗教授强调,旅游学长期被视为"多学科拼盘",关键在于尚未形成独立的研究视角。他指出,旅游既是一种跨越地理空间的身体位移与社会连接,也是一种脱离常态社会结构、进入过渡状态并可能引发身份重构的体验过程,更是一种个体主动寻求意义、建构叙事、感知差异与获得审美或存在性满足的意义生成实践。任何试图仅依赖其中单一或双重维度构建的理论模型,都将导致对旅游理解的严重偏颇与解释力的结构性缺失。
|
周旗教授主旨发言 |
旅游本质:从"逃离与奔赴"看人的行为逻辑
王婕菲副教授从"人为什么旅游"切入,提出"逃离与奔赴"的双重动机理论。她认为,旅游是对日常规训的暂时性反叛——人们既想逃离熟悉的工位、家庭角色与社会关系,又渴望奔赴"诗与远方"的非日常世界,在陌生与熟悉的平衡中实现自我调整。
"旅游的核心不是物理空间的转移,而是文化符号的消费与身份的重构。"王婕菲以《指环王》带动新西兰旅游、影视IP催生山西文旅热为例,指出旅游本质是"关系与体验的总和":从物理地址到文化符号,从社会构建的想象到主客间的情感互动,旅游学的独特性正在于打破学科壁垒,聚焦流动性背后的社会文化效应。
|
王婕菲副教授主旨发言 |
理论构建:在交叉融合中锚定"综合性"内核
张海峰教授从学科独立的三大条件(明确研究对象、独特方法、专属理论)出发,强调旅游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与"交叉性"。他指出,旅游现象涵盖个体行为、社会影响、产业运营、环境互动等多个层面,既涉及地理学的空间差异,也包含经济学的效益核算,更关联社会学的文化重构。
"旅游学的优势不在'细分',而在'整合'。"张海峰认为,相较于其他学科对旅游的片面研究,旅游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将多维度视角纳入统一框架,系统性分析旅游引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联动效应。他特别提到,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学还需关注技术变革与国际互动对行业的动态影响。
|
张海峰教授主旨发言 |
持续探索:为旅游学理论体系注入新动能
会议最后,周旗教授总结指出,本次讨论明确了旅游学理论创新的两大方向:一是深挖"三元特性"等独特视角,构建专属理论体系;二是强化综合性研究优势,避免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属品"。
团队后续将围绕旅游学核心理论、实践应用场景等议题开展系列研讨,推动理论成果与产业实践结合,为旅游学学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